
晋景公于公元前599年继位,而赵盾则在两年前的公元前601年去世。然而,赵盾在世时的治国有方,确保了赵氏家族在晋国中的地位不仅未曾下降宏泰配资,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巩固。在那个时期,晋国由九大家族主导,分别是赵、郤、栾、中行、范、胥、智、魏、韩等。而当时重要的官职只有八个,按照常规,每个家族应该只占有一个位置,最弱的家族通常会被排除在外。但事实却是,赵氏家族占据了其中三个高位,其他八大家族争夺剩下的五个职务。这种极为强大的赵氏家族不仅令晋景公感到不安,连其他八大家族也感到心生忌惮。最终,在众多势力的联合作用下,赵氏家族被彻底铲除,这一事件被称为“下宫之难”。
这一事件为晋国后来的历史竞争奠定了两个深远的影响。首先宏泰配资,它为晋国的权力斗争设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律:最为强大的家族,最终往往会成为最先出局的对象。比如在郤氏最强盛的时候,他们也一度有三位成员同时占据重要职位,最终也因为权力过大而被清除出局。接下来,智、赵、魏、韩四大家族展开了长时间的博弈,其中,智氏由于过于强势,最终被赵、魏、韩三家联手排挤出局。这种局面实际上符合博弈论中的经典命题——“火枪手困境”。在甲、乙、丙三人对射的比赛中,甲的命中率最高,因此乙和丙都会优先瞄准甲,以求保全自己。
展开剩余71%第二个影响便是赵氏家族的“赵氏孤儿”故事,这一故事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。赵盾去世后,赵氏家族最有权势的三个人分别是赵同、赵括(并非历史上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)以及赵盾的儿子赵旃。然而,晋景公的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铲除赵氏,声称赵盾弑君,赵盾的家族成员应当全族被灭。根据后来的赵国和韩国史书的记载,有两位赵家门下的门客忍无可忍,用调包计策救出了赵盾的孙子赵武。赵武那时还是婴儿。这一故事后来广为流传,成为了赵氏家族悲剧的象征。然而,仔细推敲这一说法,明显存在很多漏洞。首先,赵家族成员在大规模屠杀后,赵旃却依旧安然无恙,继续掌握重要职务,唯有赵同和赵括遭遇不测。如果赵氏家族真的全族被灭,赵旃为何能够幸免?更值得注意的是,晋景公的父亲晋灵公正是被赵旃的父亲赵穿所杀,若真是为了给晋灵公复仇,晋景公便不可能对赵旃视而不见。另一个问题是,赵氏孤儿故事的时间线极为混乱。赵武在被救时年幼,而史书指出,赵同和赵括在赵武成长过程中依然担任重要职位,这就意味着赵同和赵括死时,赵武很可能已经是成年人宏泰配资,而非婴儿。
因此,我认为,赵国和韩国的史书中的记载存在问题,无法被完全信任。更为可信的说法应来自晋国和鲁国的史料,且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赵盾的父亲赵衰。赵衰有两位妻子,正妻生下了赵同、赵括、赵婴齐,小妻子生下了赵盾。在赵衰去世后,按理说赵盾不应继承父亲的职务,但最终他却成功继承了家族权力。这说明赵盾相较于其他三位兄弟更加出色,获得了更多支持,同时也反映了赵盾母亲的身份不可小觑。
了解了这个背景后,再来看赵盾去世后的局势便能更清晰地理解。在赵盾去世后,原本应由赵盾的儿子赵朔继承其遗产,但最终获得权力的却是赵盾的兄弟赵同、赵括,以及赵穿的儿子赵旃,而赵盾的儿子赵朔则在不久之后去世。在这一时刻,赵盾的妻子和儿媳无疑十分焦虑,因为这似乎意味着赵盾一系的权力将会消失。为了扭转局面,赵盾的儿媳与赵盾异母兄弟赵婴齐产生了复杂关系,并最终揭发赵同和赵括有谋反之意。这一举动激怒了晋景公,导致了赵同和赵括的死亡。如果事情真是如此,那么也能解释为什么赵旃能够幸免,因为赵旃并未被赵盾的儿媳所指控。
因此,所谓的“赵氏灭门”事件,实际上更像是一场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,赵同和赵括的死亡并非出于晋景公的暴政,而是赵盾一系的赵武最终重掌权力。家族的内讧常常极为残酷,而这场争斗最终因男女私事而爆发,随后屠岸贾等奸臣便在其中搅局,最终产生了漏洞百出的“赵氏孤儿”故事。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,首先是由于司马迁在史书中的错误记载,其次也因为这个故事具有极高的传奇性,民间百姓十分喜爱。比如东汉时期的光武帝刘秀,坎坷的身世几乎和赵氏孤儿的赵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